|
鐵礦石談判已破裂 鋼鐵企業(yè)面臨尷尬局面 |
雙擊自動滾屏 |
發(fā)布者:www.dou03.com 發(fā)布時間:2010/12/3 閱讀:2528次 【字體:大 中 小】 |
|
鐵礦石談判已破裂 鋼鐵企業(yè)面臨尷尬局面-其它鋼廠
一周前,一場并不火爆的對話在這里的一間會議室內上演,桌子的一方是代表中國整個鋼鐵行業(yè)的中鋼協,另一方則是鐵礦石巨頭必和必拓。必和必拓一行的帶頭人是集團總裁、首席商務官孔博拓,此外還有必和必拓營銷部總裁施韜謐。幾年前,孔博拓成功地將必和必拓的動力煤價格合同由長協價格改為按季度定價。
雙方的對話沒有想象中的唇槍舌劍,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依然堅持中方的談判立場。事后的采訪中,他對本報強調說:“漲價90%并且按照季度定價的模式,是中國鋼鐵企業(yè)絕對不能接受的”。而必和必拓也沒有放松推行季度定價的立場。
必和必拓和中鋼協結束會談后的第二天,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在西安表示,三大礦商單方面制定價格,然后向國內客戶報價,鋼廠要么接受,要么不買。這是名副其實的壟斷!鐵礦石談判已經名存實亡。
據悉,在必和必拓高管約見中鋼協之前,他們還分別與包括寶鋼在內的大中型鋼鐵企業(yè)進行了會面,并就鐵礦石季度定價機制進行了溝通。業(yè)內專家評價稱,這表明必和必拓已開始對中國鋼鐵企業(yè)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
對此,中鋼協心知肚明。在中鋼協的大院里,單尚華對本報筆者說:“我把我們的立場已經跟他們講了,但是他們不同意,還有什么好講的?”說完,單尚華鉆進黑色的奧迪轎車駛離。
沒有人知道這座安靜的大院將給2010年的中國鋼鐵企業(yè)談得一個怎樣的結果,但眼下,由于談判陷入僵局,一些鋼鐵企業(yè)已經面臨“無料下鍋”的被動局面。
一位鋼鐵人士說,2010年的鐵礦石談判已經結束,中國鋼鐵企業(yè)將不得不接受季度定價的條件,而如果中鋼協拿不出可行的辦法,今年談判如此,以后每年也都會如此。
被動局面
讓中鋼協覺得被動的不僅僅是礦山公司推行季度定價的強硬態(tài)度,還有國內大大小小的鋼鐵企業(yè)。
自3月底開始,一些鋼鐵公司就開始上書中鋼協,反映鋼鐵企業(yè)因為鐵礦石談判僵持而遭遇的生產經營困難。
東北某大型鋼鐵企業(yè)的相關負責人說,此前該企業(yè)用的礦主要來自國際三大礦山公司,價格按照三大礦山公司去年與日本達成的價格結算。4月1日是傳統的長協合同終止日期,這意味著,從這一天開始,在沒有簽訂新的合同之前,國內鋼鐵企業(yè)已經不能再從三大礦山公司進口鐵礦石。而由于國際鐵礦石的不斷提價,國內的鐵礦石也都在瘋狂漲價。
2009年,由于中鋼協和三大礦山公司的談判一直陷于僵局,當年沒有一家中國鋼鐵企業(yè)和三大礦山公司簽訂長協合同。國內企業(yè)大多按照三大礦山公司和日本達成的價格購買鐵礦石。
上述鋼鐵企業(yè)人士透露說,由于眼下中鋼協以強硬態(tài)度堅決抵制三大礦山公司,并且采取鐵礦石進口跟蹤監(jiān)測制度,目前國內鋼鐵企業(yè)即便是缺少鐵礦石,也不敢輕易向銀行申請新的用于鐵礦石進口的信用證。
該鋼鐵企業(yè)人士說:“目前正處在僵持階段,一旦哪家企業(yè)先進口三大礦山公司的礦石,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更何況即便是企業(yè)申請了,銀行也未必能給發(fā)信用證。”最近幾年,我們從國外買來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鋼設備,現在卻買不來爐料了。
4月20日,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對筆者表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主要港口到岸的鐵礦石沒有一噸來自三大礦山公司。在他看來,這是中國對抗國際三大礦商在鐵礦石談判中強硬態(tài)度,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此舉的直接后果是,由于切斷了一部分貨源,目前海外鐵礦石現貨價格一路攀高,與今年年初相比,海外鐵礦石現貨價格上漲近一倍,目前巴西和澳洲現貨礦到岸價已經超過一噸200美元。這一價格已經超過了三大礦山公司此前和日本達成的漲價90%的價格,約一噸120美元左右。
而國內礦石價格更是以海外現貨礦為參照,從680元一噸,一路漲至1380多元一噸。不僅如此,國內一些礦山已經出現了囤積惜售的情況。這讓國內眾多鋼鐵企業(yè)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
事實上,最近一段時間,國內港口鐵礦石現貨銷售也進入低迷期,原因是國內鋼鐵企業(yè)已經進不起如此價格高昂的鐵礦石了。前述東北鋼鐵企業(yè)的負責人說,這樣的情形如果繼續(xù)下去,鋼鐵公司可以考慮熄爐了。
目前還不確定的是,究竟中鋼協在采取一些措施封鎖三大礦山公司的鐵礦石,還是三大礦山公司在有意削減對中國鐵礦石的出口,以進一步對中方施加壓力。但對于國內鋼廠這樣的局面,或許三大礦山公司更樂意看到。
前不久,一些國內鋼鐵企業(yè)已經將目前遭遇的礦石短缺危機通過材料上報給了中鋼協,他們在材料中希望,能夠盡早結束鐵礦石談判。不過,至今負責組織協調談判的中鋼協仍沒有給與他們回復。
“中國模式”遠去
如果沒有奇跡發(fā)生,2010年的鐵礦石談判中國將以完敗收場。
中鋼協2009年提出要建立的“中國模式”現在看來已經漸行漸遠。2009年,盡管中鋼協一直沒有與三大礦山公司達成任何協議,但事后看來,國內大部分鋼廠都與三大公司簽訂了價格協議,并且按照日本鋼廠的協議執(zhí)行。
此外,中鋼協2009年與FMG簽訂的協議在去年年底結束后,近日該公司也已明確宣布將轉向與市場掛鉤的更為靈活的體制。原本有可能與中國鋼廠建立更為“親密關系”的FMG,已經成為“拋棄長協機制”的支持者。
4月中旬,必和必拓高層一行對中國大小鋼鐵企業(yè)的拜訪,談到了哪些內容外界不得而知。但目前國內鋼鐵企業(yè)對季度定價的堅持,已開始出現松動。河北一家中小鋼鐵公司的負責人說,在拿不到主動權的情況下,取消長協礦并沒有什么不好。
不過,“季度定價”將帶給整個中國鋼鐵行業(yè)的影響是不容小視的。東北某大型鋼鐵企業(yè)的負責人說,采取季度定價,意味著會將絕大部分成本壓力和市場風險轉嫁到中國。比如,一季度漲價90%,二季度如果三大礦山公司覺得市場好,還有可能再漲價90%。國內鋼廠將不得不跟著提價,而由于國內鋼鐵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狀況一旦不好,鋼價一落千丈,要不了兩個月的時間,大鋼廠就得減產,小鋼廠就得停產。即便是再下一個季度,礦山公司降價了,但那個時候,國內有些鋼廠可能已經不行了。
|
|
|
|
|
|